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
第四章监督和管理规定了监督检查、信息报送、评估与验收经费、评估与验收专家组要求、加强培训等内容。问:《指南》出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指南》出台的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壮大清洁生产产业。
第五章附则规定了几条补充条款。《指南》包括总则、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监督和管理、附则等五部分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法定的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在2012年对《清洁生产促进法》的修订、2016年会同原环境保护部对《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修订等过程中,对确立和不断完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制度起到关键作用。二是与《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关于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条款要求有效衔接,进一步细化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的规定和要求,增强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强化了评估与验收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问:与《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实施指南》(试行)相比,《指南》有什么亮点和特色?答:一是精准确定了评估与验收的内涵。《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实施指南》(试行)中规定由企业主动申请开展评估、验收工作。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北京市4月优良天数比例为56.7%,同比下降16.6个百分点。1~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2.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PM10浓度为1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5%。PM10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3%。
二是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活动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1~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5.7%,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4月,74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依次是:唐山、邢台、石家庄、太原、常州、扬州、邯郸、北京、廊坊和保定市(并列)。PM10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4月份以来,各类建筑施工活动普遍增多,扬尘排放明显增加,导致PM10浓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部今日发布2018年4月和1~4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受我国西部、西北部及蒙古国部分地区近年来降水减少、草地超载放牧等影响,4月沙尘天气频发,浮尘和扬沙致使部分区域和城市PM10浓度同比明显上升,导致优良天数减少、污染天数增加。4月,74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从第1名到第10名)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萨、珠海、深圳、舟山、中山和惠州(并列)、贵阳、厦门、丽水市尤为明显的是汾渭平原。
从监测数据来看,2017年珠三角PM2.5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连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退出了重点区域之列。这也是生态环境部将汾渭平原纳入蓝天保卫战主战场的考量所在。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SO2年均浓度首次降到个位数,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圆满实现了《大气十条》设定的京60目标。2016年,北京在后十名共出现了4次,而到了2017年仅出现1次,且在2017年12月首次进入排名前十,今年1月再次进入前十。
今年初,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处获得了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廊坊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得到认可。还有一个区域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即2+26城市周边区域,前述2017年排名明显退后的太原、徐州等,都属这一范畴。同时,今年前4个月中,太原进入后十名的次数也达3次。20次以上进入后十的11个城市中,除西安外,其余10个城市全部在这一区域。一些城市变化明显5年多来,除了哈尔滨等7个城市既进过前十也进过后十外,还有不少城市的排名波动较大,有的名次往前提了,有的往后退了。天津2015年、2016年进入后十的次数分别为0次、1次,而到了2017年则为5 次,形势也比较严峻。
两个数字在全部74个城市中占比均近半。以西安为例,其2014年~2015年期间有明显好转,排名后十总计两次。
今年前4个月中,徐州进入后十的次数就达2次。反过来,即便是客观条件很好,如果麻痹大意,也极有可能出现被动。
尤其是邢台,62个月的排名中,全部进入后十,并且16次排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倒数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兰州、北京、西宁和淮安等7个城市既进过前十,也进过后十。
这提示近年来城市排名情况整体变化非常大,尤其是前十和后十,有进有出,而且频次较高。2013年1月起,原环境保护部开始公开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乌鲁木齐进入后十名的总次数为13次,但其曾在2016年5月和2017年4月进入到空气质量前十名。然而,2016年和2017年,西安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十的次数分别达到5次,今年前3个月中,更是全部排在了最后5名之内。
总体来看波动很大从2013年1月到2018年4月,在有效统计的62个月中(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数据暂缺),曾进入过前十名的城市达35个,曾进入后十名的城市达34个。这也直接印证了国家将京津冀及周边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中之重的必要性。
其进入前十和后十的次数分别为8次和9次,而且5年来每年都有月份进入前十,除了2016年其余4年也都有月份进入后十,情况相对更为复杂。此外,邯郸、保定、唐山、石家庄、衡水进入后十的次数也都在50次以上,分别达60次、60次、57次、55次、50次。
对于这些城市来讲,前后变化可谓过山车,其中的原因,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与廊坊、北京等城市的喜相对应的是,徐州、太原、天津等地的排名变化则不容乐观,甚至多少有点令人担忧。
近年来,2+26城市的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与之相邻的非2+26城市的排名变得相对不容乐观。此外,舟山、拉萨、惠州、厦门、福州、深圳进入前十均在40次以上,分别达52次、49次、49次、48次、43次、40次。与大家的感官相一致,统计发现,排名后十最集中的城市多出现在京津冀及周边。从前十来看,62个月内,20次以上进入前十的城市共有12个,包括海口、舟山、拉萨、惠州、厦门、福州、深圳、珠海、丽水、昆明、贵阳、中山。
这也再次证明,对于那些气象、地形等客观条件不好的城市,只要下定决心,找准源头,对症施治,完全可以治理好。太原在2013年~2016年4年中,进入到空气质量后十位的次数分别为4次、0次、2次和5次,而在2017年进入后十名的次数激增达到10次,接近前四年次数的总和。
尤其是海口,62个月的排名中,全部进入前十,并且47次排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第一名,空气质量优势非常明显。这期间,汾渭平原排名全国后20名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其中PM2.5排名后20名城市数由2015年的0个增加至2017年的6个,而同期2+26城市排名全国后20名城市数量明显减少。
分析5年来前十和后十城市情况,有变有不变,有进也有退,有喜也有忧。统计发现,2013年~2016年,徐州位于空气质量排名后十的次数共有6次,而2017年一年徐州位于后十的次数就达到6次,是前四年总和。